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

截拳道

截拳道(Jeet Kuen Do),是由功夫巨星李小龍(Bruce Lee,1940年11月27日-1973年7月20日)所開創的武術理念。為什麼叫作「截拳」?【維基百科】中可以找到一段很好的說法:

「李小龍認為,一個人攻擊另一個人,就必然地得向對方移動,而這就必然地給了對方截擊他的機會。」


這就是武術與球類運動最大的不同點了,就球類運動來說,對手會把球打到我方接不到的地方,所以我們必須死命地追球;但是在武術中,對手的招式一定會招呼在我身上,反而可以等對方主動接近,我們則以逸待勞。

對手接近後,我們要怎麼處理呢?方法有兩種:

  • 截擊拳與截擊腿:意思是不要阻擋,而是以自己的攻擊來阻止對方的攻擊。 這也是截拳道防禦技巧中最究極的一段。
  • 同時格檔與攻擊:當遇到迎面而來的攻擊,格檔該攻擊後直接調動角度向對方攻擊。不像截擊拳一樣,但比做完整阻擋再做攻擊來得有效率。同時進行格檔與攻擊兩個動作落實了動作經濟學,因減少了一次動作的時間,也省下了體力。「阻擋」,是讓一個攻擊停下;而「格檔」,是讓一個攻擊的方向移開。移開攻擊而不停下攻擊有兩個優勢:一,較節省體力。二,因對方手腳上的力未消失但方向錯誤,故能對對方身體造成不平衡。
到此,「截拳」的概念就完成了,剩下的就是應用細節,例如「如何攻擊」,當中有提到六種方式:
  • SDA(Single Direct Attack):直接單擊。
  • SAA(Single Angle Attack):有角度的單擊。
  • ABC(Attack By Combination):連續攻擊。
  • HIA(Hand Immobilization Attack):搭手攻擊。
  • ABD(Attack By Drawing):連消帶打。
  • PIA(Progressive Indirect Attack):佯攻。
李小龍認為所有武術都可以化約成這六種攻擊形式,所以反擊時就以這些方法組合運用,因此「截拳道」並沒有複雜的套路,而是用簡單的招式來組織多變的反擊。

在羅子看完這些理論之後,發現了一件事,就是李小龍在設計「截拳道」時,幾乎都只考慮「打擊技」,誠然打擊技是非常有效的招式,其實許多其他武術如空手道、跆拳道、拳擊等,也都只考慮打擊技,不過,羅子有一個問題:

「當人漸漸老去,力量漸漸衰弱,有沒有可能再也打不出能打倒人的一擊?」

這不可能嗎?顯然有可能。當年吒叱風雲的拳王「阿里」,現在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,已經行動不便了,如今的他可能隨便一推就會跌倒,更別提能打出有力的拳擊。

當年李小龍正值三十出頭的盛年過世,如果他活到六十歲,「截拳道」會不會有所改變?

其實從李小龍的成長歷程中,可以看出一點傾向。他在七歲時,就因為身體虛弱,所以他的父親李海泉先生就曾經教過他太極拳;在某部影片中,李小龍和洪金寶交手,李小龍就用了大量拋摔技和一個關節技,所以他並不是不懂,只是在年輕時光靠打擊技就可以了,使用拋摔技倒顯得累贅。

所以羅子認為,「截拳道」的理論體系可能還不完整,應該仍有發展的空間。如果李小龍還在世,當他親身體會到體能無可避免地衰退時,應該就會把一些柔性武術的特性加到「截拳道」中。

鄭曼青師祖將太極拳比作「陸上游泳」,其實也是「截拳」的一種表現方式,對方的攻勢像流水一般向我湧來,我則承接住後,將它順勢往後方撥開,就像遊泳時向後划水一樣。這種應對方式所產生的效果是「拋摔技」,而這種模式並沒有列在現行的「截拳道」裡,我想,這是一個很有力的候選模式,並且特別適合體力遜於對手的狀況。

最後插個題外話,不要以為李小龍只會功夫,其實他還會跳恰恰,在當年應該還算潮男吧!羅子在搜尋資料時找到這段影片,和大家分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