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十三勢 掤

【康熙字典】的解釋,掤,音「冰」,是箭筒篕的意思,目前在太極拳界流傳的讀音為「朋」或「捧」,指的是太極拳十三勢的第一式,羅子並不太確定之間的演變過程,不過可能是以箭筒蓋的形象作為覆蓋動作的代表,或是因為招意含有膨鬆的感覺,因而造出用提手旁指動作,唸作「膨」的「掤」字。

「掤」是太極拳所有招式的起點,與其說是一個動作,還不如說它是一個狀態。它是「設定領域、準備接招」的身心狀態,本身是膨鬆而靜態的,隨著對手的入侵,它會凹陷變形,並且進而轉變成對應的攻擊形態。理論上,掤可以用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來表現,不過一般來說,是以折曲的手臂作為掤的代表形態。

採用折曲的手臂作為掤的代表形態是有原因的,因為多數武術都會用下臂來接招,不會只用手掌,因為手掌面積小,所以涵蓋面也比較小,被對手突破的風險就大了,而且下臂的筋骨結構較為強壯,活動也堪稱靈活,面對強大外力的攻擊,比較不容易受傷,也有足夠的靈活度進行變化。上臂主要用來移動下臂,以擴大下臂的防守範圍,也可以騰出攻防轉換所需要的空間,所以整個掤手,就變成手臂折曲在身前的樣子。

下臂橫放在身前,成為敵我之間的分界線,對方只要侵入到這條分界線內,掤手就要主動去接招。

記得!只是「接招」而已!

所謂的「接招」,就是讓自己和對方接觸到,以便用觸覺探知對手的行動。在探知的當兒,不要出力,也不要預設立場,專注於了解對手的動向,等到充份了解對手的動作後,就可以模擬出相似的走向,用無法察覺的偏差誤導對手,讓他進入我方設下的圈套。

所以羅子主張,「掤」沒有「勁」!

掤中含勁只會讓自己產生拙力,破壞自己的聽勁功夫,而且手臂折曲、手背向外的手形本來就不適合出力,否則就不需要「擠」式了。在探知的過程中,手臂完全放鬆,讓對手推動你的手,即使稍微被攻破也沒關係,重點是用最短的時間,了解對手,並且制訂正確的應對手法。

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含有轉動,掤手也是利用轉動變形成其他攻擊招式,例如手肘受壓,拳就出擊,手腕受壓,肘就出擊,兩端都受壓,就轉動全身變成履式。轉動變招的狀況千變萬化,總是隨順而因時制宜。

掤無勁、是原點、是起點、是靜態的,等到決定出應對方式,就產生變化、才有動作、才發出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