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

十三勢 挒

「挒」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字,雖然早從西漢就看到它的蹤影,不過當時它的字義似乎尚未穩定,只知道是指一個動作,但是確實的意思就需要上下文的幫助才能決定。經過一連串的演變,它的用法漸漸和「捩」字合併,而產生了「扭轉、轉折」的意思。在太極拳中,「挒」從旋轉開始定義:

「挒勁義何解?旋轉若飛輪,投物於其上,脫然擲丈尋。君不見漩渦,卷浪若螺紋,落葉墮其上,倏爾便沈淪。」

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

十三勢 採

「採」,就是當果實成熟,從樹上摘取下來的意思。在太極拳中,我們也是在用「履」式引誘對手延伸到極限,一但時機成熟,就在那一刻利用「採」式來摘取勝利。與「擠」式相反,「擠」是使用壓力造成對手的失衡,而「採」式則用拉力造成對手失衡,我們一樣參考【太極八法秘訣】的說法:

「採勁義何解?如權之引衡,任你力巨細,權後知輕重。轉移只四兩,千斤方可平,若問理何在,斡捍之作用。 」

簡單來說,就是「桿槓」作用。

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

攬雀尾

在太極拳套路中,「掤履擠按」的連續四式,一般統稱為「攬雀尾」。「攬雀尾」的意思是,縱然麻雀靈活,可以蹦跳飛行,不過只要輕輕拉住尾巴的羽毛,就可以控制牠,讓牠逃不出我的掌握。世傳的「西瓜拳」(註),就是「攬雀尾」的變形,雖然於拳理不合,不過對太極拳的推廣確實頗有建樹(笑)。

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十三勢 按

「按」這個字的語意繁多,在太極拳中也獨自演變成一個特定的招式,而與語言中所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,所以我們就不用文字學的方法來理解這一招,且看看前人對「按」式的說明。依【太極八法秘訣】

「按勁義何解?運用似水行,柔中寓剛強,急流勢難當。遇高則澎滿,逢窪向下潛,波浪有起伏,有孔無不入。 」

用最簡單的說法來解釋,就是「順水推舟」。

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十三勢 擠

「擠」字還算是現代的常用字,所以要瞭解「擠」式的意義,我們不妨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:
  1. 公車很擠:描述在固定的車廂空間中有很多人的樣子。
  2. 擠牙膏:描述壓縮牙膏管的空間,讓牙膏的壓力提高而流出來的動作。
「擠」字的用法大概就這兩種,如果整理一下,就會發現它的意思是「將較多的物質塞到較小的空間中」,以物理名詞來說的話,可以稱作「壓力」。

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十三勢 扌履

太極拳中的「扌履」字,是提手旁加上一個履字,不過這個字在字典中都找不到,在電腦中也沒有這個字碼,所以為了簡便起見,本文用含引號的「履」代替「扌履」字,沒打引號的就是一般的履字。

因為字典中沒有這個字,所以它應該就是為了太極拳特別創造出來的文字,按照它的文字結構,應屬於會意字的範疇,用提手旁代表是一個動作,而以履字代表動作的內容,以現行的太極拳來說,這個字一樣唸作履。

太極八法秘訣

掤勁義何解。如水負行舟。先實丹田氣。次要頂頭懸。全體彈簧力。開合一定間。任有千斤重。飄浮亦不難。

履勁義何解。引導使之前。順其來時力。輕靈不丟頂。力盡自然空。丟擊任自然。重心自維持。莫被他人乘。

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十三勢 掤

【康熙字典】的解釋,掤,音「冰」,是箭筒篕的意思,目前在太極拳界流傳的讀音為「朋」或「捧」,指的是太極拳十三勢的第一式,羅子並不太確定之間的演變過程,不過可能是以箭筒蓋的形象作為覆蓋動作的代表,或是因為招意含有膨鬆的感覺,因而造出用提手旁指動作,唸作「膨」的「掤」字。

「掤」是太極拳所有招式的起點,與其說是一個動作,還不如說它是一個狀態。它是「設定領域、準備接招」的身心狀態,本身是膨鬆而靜態的,隨著對手的入侵,它會凹陷變形,並且進而轉變成對應的攻擊形態。理論上,掤可以用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來表現,不過一般來說,是以折曲的手臂作為掤的代表形態。

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

實戰相對論

有很多人問羅子:「太極拳是不是實戰武術?」
羅子聽了之後笑笑。

我們要先確定什麼是「實戰」了,才能確定什麼是「實戰武術」。我們把各式各樣的「實戰」都列在下面給大家參考看看:

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

太極拳的防禦

太極拳的防禦,主要就是依靠「鬆柔」「走化」兩種方法來達成,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詳細的討論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,我們主要來討論太極拳的防禦手法有怎樣的性質,以及使用上的特色。

一、不浪費能量:

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太極拳的攻擊

太極拳從外表看起來是輕飄飄、軟綿綿的,但畢竟是一門武術,還是有攻擊技巧的。太極拳的攻擊非常多樣化,幾乎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攻擊方式,這一點可以從套路的內容中看出來,接下來我們就依照攻擊方式的性質,一一列出來說明。

一、打擊技:

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

健康的運動方式

一般來說,做運動是為了讓身體更健康,可是羅子在經驗中,卻常常發現有人因為做運動而受到傷害,其實是因為沒有選擇健康的運動方式。什麼是健康的運動方式?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。

在談到運動方式之前,要先定義出「健康」才行,至於什麼是健康,有各式各樣的說法,例如拿奧運項目的角度來說,「健康」是「突出的身體表現」;以美姿美儀的角度來說,「健康」是「美麗的身體線條」等等。可是我們卻發現,從這些角度來定義健康,往往會讓人去做傷害身體的事情,以追求某種榮譽,而且,這些定義方法只對特定的人有意義,對於真正需要健康的老年人是不適用的,所以我們要回到最根本的角度,來定義什麼是「健康」。

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

小心瘀傷!

「瘀傷」是最常見的內傷形式,不過在談論正題前,羅子先講個親身的經歷:

在羅子初學太極拳時,總覺得左腿沒辦法出力,每次推手時被別人一壓,左腿好像就會軟倒下去,想發勁也發不出來,後來有一天,突然發現左小腿脛骨中央,有一個非常疼痛的點,而且感覺會往外延伸,就像是骨頭表面有什麼東西裂開一樣

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

內家拳經.羅子註

註序:本文一般稱之為【太極拳經】或【太極拳論】,傳為張三丰祖師之著作,然其應是另一原始文件之節錄,羅子承襲宋志堅師祖之著作,名之為【內家拳經】。通篇文章說明「長拳十三式」的內在心法,此心法是現傳太極拳的核心,為了讓現代太極拳學者能更加了解本文,所以將之用白話文,加以現代科學的說法來解釋,或有不充份之處,請前輩達人多多指教。參【內家拳經研究】

一舉動,周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。
在做所有動作的時候,全身的所有關節都要能靈活屈伸,不要有僵直的感覺,尤其注意力量要從骨頭中央傳遞,不要偏斜,以便發揮骨骼的支撐力,動作也不要中斷,以延長力量的應用時效。參【節節貫串】

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

意上寓下力(四)

今天我們要來解析【內家拳經】,然後試著找出完全符合文句的「意上寓下力」招式。

【意上寓下力(一)】的分析,我們已經知道第一段的內容不能分割,所以「意上寓下力」一招,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文章的意思,所留下的範例,但是這一招必須符合第一段中所有的描述,所以我們來看看:
  1. 一舉動……不在外面:

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

意上寓下力(三)

招式(三):先壓再推

原理:
今天的原理討論比較長,因為這一招比較難理解,必須分成幾個段落來說明。

一般的說法是這樣:我方將對方向下壓一下,對方會矮一點,然後一放手,對方就會彈起來,這時對方會略為產生騰空的現象,於是支撐鍊就和地面脫離,所以只要這時一推,對方就會輕易被推倒。

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

意上寓下力(二)

今天我們討論的這一招,是某太極拳大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出的說法,在原本的招式解說中,包含了很多心理觀想的內容,不過我們將它簡單化,只討論動作的部份,我想就算是這樣,招式也應該還有80%的威力吧?接下來的討論,照理說還是能反映實況才對。

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

意上寓下力(一)

上次我們談到【內家拳經】中第二難解的句子,從本篇開始,我們用一系列的文章來討論第一難解的句子,就是「意上寓下力」,全文如下:

「如意要向上,即寓下力;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動之意,斯其根自斷,乃攘之速而無疑。」

這句話被拿來說太極拳有一招神奇的招式,可以輕鬆擊敗對手,如果此事屬實,那麼大家當然要趕快來學太極拳!不過,問題就出在這招「神奇招式」到底是怎麼打的?我們只知道這句口訣,可惜張三丰祖師沒有留下影片可供對照,所以長久以來大家都是用猜的。羅子並不滿足於這些說法,總希望能在物理學或生理學的幫助下,找出最可能的做法,所以羅子借用「流言終結者」這個節目的想法,先提出一些驗證標準,再加上招式的實用程度,套到各種候選招式中分別討論,最後為每一招做評分,當然這個評分只是羅子本身的看法,謹供大家參考參考。

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

氣宜鼓蕩

【內家拳經】中,「氣宜鼓蕩」一句是第二難解的句子,因為要談到這一句就一定要談到「氣」字,還好羅子是先學氣才開始學習太極拳的,我們就試著來研究一下這句話在說什麼。

先講「鼓蕩」,因為它是用來形容「氣」的,透過這個形容詞,我們可以掌握「氣」的輪廓。我們採用【漢典】中清朝以前的例句:

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

五字訣

一曰心靜。心不靜則不專一。一舉手,前後左右,全無定向,起初舉動,未能由已,要悉心體認。隨人所動,隨屈就伸,不丟不頂,勿自伸縮。彼有力,我亦有力,我力在先;彼無力,我亦無力,我意仍在先。要刻刻留心。挨何處,心要用在何處,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。從此做去,一年半截,便能施於身。此全是用意,不是用勁。久之則人為我制,我不為人制矣。

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

虛實

【內家拳經】中,並沒有直接談到「太極」和「陰陽」,而是用「虛實」和「方位」,從較為實用的角度來說明太極拳中的相對觀念。

「實」就是滿的,「虛」就是空的,在文義上很清楚,不過問題在於【內家拳經】拿這兩個字來描述運使太極拳時的身體狀況,從解剖學上來看,我們做任何動作,體內各部份的組織密度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,因此並不會真的有哪裡比較札實,而哪裡又變成空心的現象發生,那太極拳大師們到底想說些什麼呢?

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

內家拳經研究

本實驗室所錄的【內家拳經】,在其他的書籍中可能稱為【太極拳經】或【太極拳論】,是一份說明拳理的古老文獻,相傳是張三丰祖師的著作。由於這份文獻年代久遠,或有佚失遺漏處,文章內容各家說法不一,羅子並不是考古或是國學專家,只能就文章內現有的文字加以研究,試著做出一些推測,當然如果未來有更好的考古證據能夠支持或反駁我的說法,那就更好了。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得機得勢

在太極拳中取得優勢,我們說是「得機得勢」,如果得機得勢,則人制於我,不得機得勢,則危機隨之。但是什麼是「得機」?什麼又是「得勢」?羅子就在本文中講清楚、說明白。

我們先說「得勢」。「得勢」是指處於我方優勢的狀況,也可以說是對方處於劣勢的狀況,畢竟太極拳認為優劣勢是一種相對的說法,只要我方比對方更能發揮力量,就可以說是「得勢」。「得機」是指得到一段時間,在這段期間中我方「得勢」。通常在推手之中,敵我雙方同時都在運動,所以這種優勢只會出現一瞬間,我們只要抓緊這個瞬間出手,就可以輕易得到勝利。「得機得勢」事實上是單一的時空狀態,雖說太極拳大師們將這個時空狀態用兩個形容詞分別描述,不過其實在概念上,兩者密不可分。

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

節節貫串

太極拳大師們在講解「整勁」時,常常使用「節節貫串」這個形容詞,來說明力量的傳導關係,羅子在這裡就把這個形容詞再加以拆解,然後用生理學的角度重新詮釋一次。

我們看到「節節」,就知道太極拳大師認為身體是一節一節的,分成許多不同的段落。在人體中負責支撐和傳導力量的組織是骨骼,而且它也是由關節分開成一節一節的,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,這裡所說的「節」,大概就是一塊塊骨頭的意思。在其他口訣中,有提到「九曲珠」的觀念,羅子認為和「節節」是相同的意思,而且當中的「九」字不應該當作真的只有九節,解釋成「多」應該更合適。

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

以弱勝強

一般人常常以為太極拳是處於守勢的武術,是弱者用來護身的功夫,其實並不盡然,太極拳事實上有「以弱勝強」的積極內涵。為了說明這一點,我們先設想一個狀況:

我們找兩個人來比力氣,一位是非常強壯的大力士,另一位是普通的小姐,如果兩者直接比舉重,當然是大力士贏,不過,如果我們要大力士將手掌貼在桌上,然後讓小姐去拉起大力士的小指,這時大力士不但抵抗不了,還會痛得哇哇叫!

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

拙力與巧勁

「拙力」與「巧勁」這兩個名詞,常常用來區分一般的使力方式和太極拳用的使力方式,不過這兩個名詞,其實包含了「拙與巧」、「力與勁」這兩組比對,我們先把每個單字切分開來說明,最後再合併起來解釋,讓大家更能了解它多層次的含意。

「拙」是「沒有知覺」、或是「不能隨著外界變化」的意思,一但一個人處於「拙」的狀態,則他的出力軌道就不會改變,或是軌道被外力改變了也不能反應。羅子列舉幾種「拙」的狀態給大家參考看看:

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

太極拳論.羅子註

註序:王宗岳祖師的【太極拳論】,是最能說明太極拳原理的文獻,不過因為用字簡捷,文句古老,需要了解時代背景才能理解,以致於現代學者往往無法正確解讀。羅子希望【太極拳論】的意義能為更多人接受,所以用自身學習太極拳的經驗和對科學的了解,勉強加以註釋,希望對太極拳的傳承略盡綿力,也期盼拋磚引玉,有更優秀的論說出現,還請前輩達人多多指教。

太極者,無極而生,動靜之機,陰陽之母也。
「太極」就是「中軸」,是從「無極」,也就是一片混沌不明中產生出來的。「太極」是轉動的樞紐,當我們以這個中軸轉動時,向對手靠近的一邊定為「陽」,而遠離對手的一邊定為「陰」,如此在每個轉動中,都會產生陰陽。參【太極拳中有太極】

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

走與黏

太極拳並不只討論如何避免外力傷害,還探討如何化被動為主動,「走」與「黏」正是當中轉化的關鍵!不過在談論它們之前,我們先簡單地解釋一下「向量」。

「向量」是一個數學的表示法,用來表示一個具有「方向」和「大小」的物理量,比如說「速度」或是「力量」等等。向量通常畫成一個箭頭的形狀,以箭頭指示方向,然後用箭身的長度表示量的大小,用這種表示法來描述力量和運動非常方便,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「走」與「黏」,也會用向量的觀點來說明。

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

走化

「走化」其實是「走」和「化」的併稱,「走」代表實行「走化」的動作,也就是讓自己與外力同向運動,「化」則指出「走化」的目的,也就是讓外力失效。

在之前的【為什麼要鬆柔?】一文中,我們已經提到,「鬆柔」可以產生相當程度的護身功能,但是如果只是鬆柔,則與拳擊沙袋無異,雖然受創不大,不過也會讓自己陷於被動的境地。太極拳雖然以接受外力為起點,可是之後仍要爭取主動,方能克敵致勝,而「走化」,就是化被動為主動的重要步驟。

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

聽勁

「聽勁」就是「靜心觀察」。觀察什麼呢?觀察敵我雙方的狀態,以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動,雖然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,可是太極拳要求得更多。

所謂一個人的狀態,就是所有作用在這個人身上的「力」、「質量」、以及「物質特性」所共同造成的結果,這些影響因子的總合,造成一個人重心是否穩當、或是重心是否正在運動的情形。雖然我們常把問題簡化成「重心」,可是人的身體是由許多骨塊、肌肉、器官、組織結合而成,並不是單一的一塊純物質,每一塊組織都有各自的受力狀態和物質特性,而我們所說的重心是所有力量集合起來的影響總合,並不是身體上一個固定的點,在特定狀況下,我們甚至可以將重心移出體外,如果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就會知道如何操控自己以及對方的重心,造成優勢上的差異。

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

懸錘功

說到「鬆」,是學習太極拳的最大關卡,多數人都是卡在這個階段沒有辦法進步,因為在體會到「鬆」之前是很難鬆下來的,所以如何體會得到,就是一個關鍵。

鄭曼青師祖曾經談到兩個提示,其一為「一夕忽夢覺兩臂已斷」,其二為「渾身是手手非手」,所以羅子在這兒加以解釋為:兩隻手臂要放鬆,就像斷了一樣,然後斷了的雙手是用身體的動作來驅動,而不要用手臂的肌肉驅動。

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.緒論(摘錄)

一夕忽夢覺兩臂已斷。醒驚試之。恍然悟得鬆境。其兩臂所繫之筋絡。正猶玩具之洋娃娃。手臂關節賴一鬆緊帶之維繫。得以轉捩如意。然其兩臂若不覺已斷。惡得知其鬆也。次日與優於余者較。相顧大為驚異。再三詢間。始知已鬆。其進境不啻有一日千里之感。

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

散手

「散手」是解除所有規定和限制,非常接近實際打鬥的搏擊活動。散手並不是練習,而是對於自己功力的驗證,所以不建議大家太早接觸,一來可能因為功夫不純而受重傷或讓他人重傷,二來可能因為認識不清而淪為打架,不可不慎。

事實上在正式接觸散手之前,應該先用其他較安全的方法做足夠的訓練,例如用推手練習,或是穿著護具練習,這些練習會形成武術的基本框架,並且對於外力衝擊可以有切身的體會。

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

推手

在把太極拳套路記熟,能夠平順地打完一套拳之後,我們就應該開始練習推手。推手是兩個人互相推拉對方,讓對方失衡的一個練習,用來鍛練聽勁、走化、發勁和協調能力,推手是散手的前身,也就是讓太極拳轉化成實際可用拳法的入門練習,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,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。

注意!推手不是打架,只是一個練習,首先千萬不要讓你的練習伙伴受傷!

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

套路

一般人對太極拳的印象,就是慢吞吞、軟綿綿地比劃一些奇怪的姿勢,這些姿勢,就是所謂的「套路」。

其實不是只有太極拳有套路,其他武術多半也有套路,這些套路除了練習的目的之外,也有表演的作用,讓初次接觸武術的朋友可以從演武中得到初步的印象,以便推廣,對於已經接觸過武術的人來說,從套路表演中,則可以看出演武者的功力深淺。

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

行功

「站樁」就是「中定」,是練習靜止的功夫,而「行功」就是「進退」,是在行動中練習的功夫。在靜止狀態中,我們可以細心體驗身體最核心的支撐架構,而在行動狀態下,則要體會重心的運行及擺盪。

一般來說,太極拳不採用兩腳前後一直線的步法,因為比起直線衝刺,太極拳更重視支撐八面和運轉騰挪,我們在練習行功時,應該讓兩腿之間有一點距離,我們通常採用兩腳朝前、外緣與肩同寬的標準,這個寬度在練習中要一直維持住,就像兩條平行的鐵軌一樣,不要任意改變。

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

史記.扁鵲倉公列傳(摘錄)

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也,姓秦氏,名越人。少時為人舍長。舍客長桑君過,扁鵲獨奇之,常謹遇之。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。出入十餘年,乃呼扁鵲私坐,間與語曰:「我有禁方,年老,欲傳與公,公毋泄。」扁鵲曰:「敬諾。」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:「飲是以上池之水,三十日當知物矣。」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。忽然不見,殆非人也。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,視見垣一方人。以此視病,盡見五藏癥結,特以診脈為名耳。為醫或在齊,或在趙。在趙者名扁鵲。

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

站樁

在學習太極拳套路之前,要先學習站樁。站樁是一個靜態的站立動作,我們要將全身的骨骼和肌肉精確地排列,以達成「鬆柔」的目標,為「走化」的練習做準備。在站樁的練習中,我們將體會到全身的重量分佈、平衡的掌握、肌肉的放鬆及協調,並且對支持身體的重要肌肉,做一點強化訓練。

一般在說明站樁時,會講到「鬆透」這個要領,不過羅子認為,「鬆透」這個要領並不是要人放鬆所有的肌肉,因為只有「臥姿」才能不用任何肌肉的力量,人體的其他姿勢都需要骨骼和肌肉共同合作才能完成,然而「臥姿」嚴重限制身體的靈活度,不利於「走化」,因此羅子將這個要領解釋成:

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

脊椎保健

脊椎骨是支撐人體上半身最重要的骨幹,它是由一節一節的硬骨和軟骨交錯重疊起來的,由於軟骨並不適合長時間支撐重量,而且也容易被硬骨壓傷,再加上脊髓神經由脊柱管中穿過,所以脊椎骨的問題很容易產生疼痛,例如腰痠背痛或是椎間盤突出的問題。

要改善這個問題,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脊椎的靈活,現代人的生活以站姿和坐姿為主,缺乏爬樹和匍匐的動作,因此脊椎長時間都保持在僵直的姿勢中,這種姿勢會讓脊椎骨受到長時間的固定壓力,進而讓軟骨在代謝過程中慢慢受損。

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

身法要訣

【八式基本要求】
意念氣息:「虛靈頂勁」、「氣沉丹田」。
身體軀幹:「含胸拔背」、「立身中正」。
肩跨關節:「沉肩墜肘」、「鬆腰落跨」。
足膝腳掌:「腳掌平行」、「膝對腳尖」。
 

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

脊椎的演化

脊椎骨是人體最主要的支撐結構,負責懸掛骨盆以上的所有器官及組織,幾乎包含所有的內臟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,因此在談到脊椎的保健以及脊椎的運動方法前,我們先了解一下脊椎是如何演化出來的。

大約在六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,地球上只有海裡有生物,動物們的神經系統由原始的分散式結構,漸漸地演化出集中式的神經系統,而在這條中樞神經索的旁邊,出現了「脊索」這樣的保護構造,這就是我們脊椎骨的前身。

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

鬆柔與保健

身體常保鬆柔,就不容易受傷(請參考【為什麼要鬆柔?】一文),這在保健上當然很重要,但是鬆柔事實上還有其他更積極的保健功能,也難怪張三豐祖師在【內家拳經】中要加註:「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,不徒作技藝之末也」。接著就來看看鬆柔可以產生怎樣的保健效果:

避免僵直
由於人類是直立生活的動物,所以從小開始就習慣性地抵抗重力,為了讓自己不會跌倒,我們的反射中樞會自動調整全身的肌肉來達成平衡,不需要意識來控制。這雖然讓我們節省了大量腦力,但是也讓我們失去對身體的關注,尤其現代人的工作以站姿和坐姿為主,缺少了匍匐和爬樹的動作,所以背部的肌肉缺少伸縮的活動,造成許多人背部肌肉僵直。

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

為什麼要鬆柔?

太極拳最有名的特色就是「鬆柔」,但是多數武術都強調「快、狠、準」,那麼太極拳的創造者們為什麼要執著於「鬆柔」?「鬆柔」會產生什麼神奇的妙用呢?

我們再仔細看一下【太極拳論】,當中明文談到「柔」字的地方只有一句:「人剛我柔謂之走」,啊哈!「鬆柔」是為了「走化」!也就是太極拳大師們認為讓身體放鬆,更有利於化解外來的攻擊。我們先來想像一個狀況:

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武術高手或是大力士,他們可以徒手擊破數層磚、瓦、水泥片、甚至是冰塊,可是他們有沒有辦法徒手劈斷「飄在空中的一張衛生紙」?

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

太極功授秘歌

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 。
應物自然,西山懸磬 。
虎吼猿鳴,泉清河靜 。
翻江播海,盡性立命 。

唐.李道子

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

太極拳的理想

太極拳並不是一門收羅致勝招式而產生的武學,而是基於一個理想才開始創造的拳法,這個理想起自於一個疑問,我們引用【太極拳論】的說法:「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」,也就是一般來說,要取勝就要有力量及速度,但是一個人的力量及速度受到先天體格的限制,那麼是否體格較差的人就沒有翻身的餘地了呢?有沒有可能讓弱者透過學習,而得到與強者抗衡的能力?

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

眼手反應時間的測量

【實驗目的】
測量一個人的眼手反應時間,以了解當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,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反應,並且進行處理。


【實驗需求】
  1. 30cm以上的直尺一把。
  2. 兩名實驗者,一名為為測試員,另一名為受測者。
  3. 注意:如果擔心尺沒接好敲壞地板或打傷腳,請舖好墊子並做好安全措施!

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

觀霸凌事件有感

最近時常在新聞中見到許多校園霸凌的事件,羅子看完之後感觸都很深,一來為遭受霸凌的受害者感到冤屈,二來也對霸凌他人的加害者感到憤慨。但是在此之外,羅子還回想起當初習武的初衷。

羅子開始習武的初衷,就是對於暴力傷害的畏懼。雖然羅子從小在校規甚嚴的學校環境中長大,事實上並沒有遭受過甚麼霸凌的恐嚇,不過心中總有一個空缺,就是在遭到暴力對待時,並不知道要如何應對,於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參加劍道社,開始學習武術的學問,乃至於今日的太極拳。

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

根力及極限

在太極拳中,「根力」是用來建立「旋轉中心」的力量。太極拳在承接對方攻擊時,就會立刻定出中心點,並且分出陰陽,進行旋轉,陰側進行走化,以減輕自我的傷害,而陽側則進行攻擊,以造成對手的傷害。

在欣賞演武,看到人們表現「根力」時,經常使用「別人推不動我」的方法表演,也就是一位師父站椿定在一處,而學生不論用什麼方法推拉都無法令師父離開原地。有些人說,這是因為師父的椿站得很沉,「入地三寸」,所以學生無法推動老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