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

提手

「提手」,又稱「提手上勢」,在楊式太極拳中,與「蛇身下勢」同為「單鞭」之後的主要變化。「提手」是很明顯的「採」勁應用,可以演變成「關節技」「履」。在詳細介紹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絲柔小姐的示範:

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

單鞭

「單鞭」,在某些文獻中稱為「單鞭掌」,之所以會有這兩種稱呼,羅子認為是因為這一招中的「勾手」,在應用上分化出兩種用法的緣故,不過在討論細節之前,我們還是先請絲柔小姐演示一下單人套路的動作:

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連續技(二)攬雀尾

第二段連續技,就是在太極拳中一般被稱為「攬雀尾」的連續動作,這個動作將「掤」「履」「擠」「按」四式連在一起,用來表達太極拳在交手時的完整過程。詳細的招意解說請參考【攬雀尾】一文,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注意力放在這一招的變化應用上。

一般來說,我們在練習「攬雀尾」一式時,用的是來回往復的動作,就像下面的示範一樣:

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

雙按

「按」這一式,是用來表現太極拳打擊的招式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發勁」。太極拳因為主張讓體能較弱的人能夠對抗體能較強的敵人,所以特別去研究如何把全身所有的肌力和重量集中起來發招的方法,而套路中的「雙按」,就是種運力方法的練習。單人練習的示範如下:

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右擠

「擠」式,是將手壓在另一隻手後面發勁的的招式,通常是壓在掌根,不過依據實際狀況,壓在其他部位也未嘗不可。我們先來看看套路中的動作:
  1. 接續上一式的「右履」,我們讓右手向後畫一個小圈,左手向後畫一個大圈,準備在前方合流。
  2. 兩手在左胸前合流,然後用左手掌根壓右手掌根,完成「擠」的動作。

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

右履

當我們用「右掤」接住對方的「按」時,如果對方的推力很大,這時我們就會借用對方的力量,以「履」式將對方的走勢引導到我們的斜後方,在套路中我們習慣將對手引到我們的左後方。自己一個人練習時的動作如下:

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

合氣道不敵蠻力?

最近又有一則新聞,標題為【合氣道不敵蠻力 老翁挨打顱內出血】,便利商店的監視器畫面如下:

在此,羅子先表示,這一起事件,應該視為單純的酒後打架事件,與武術扯不上關係,將之簡化為「合氣道不敵蠻力」並不是很妥當。此外,由於「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訓練協進會」已經提出聲明,說明柯老先生並沒有教練資格,所以不宜使用「合氣道老師遭扁」的說法,總之,這類的標題對合氣道並不公平。羅子並不認為武術的種類有高下之分,只有個人功力的高低差別,勝負的關鍵在個人功力,與武術無涉,有時技巧派勝,也有時力量派勝。

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

右掤

在之前用「左掤」結束與上一個對手的交手後,由這一式的「右掤」,開始與第二個對手的交手動作。

因為「掤手」其實不能說是一個招式,當作是一個狀態會比較恰當(請參考【十三勢 掤】),所以套路中的這一段,主要都是在交待兩式之間的銜接過程。我們先看絲柔小姐的示範:

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
連續技(一)連消帶打

「起勢」「左掤」「抱太極」連接起來,就是太極拳的第一招連續技「連消帶打」。這招連續技展示從與對手交戰之前開始,到敵我雙方接觸,之後我方分出陰陽,兩手分別進行攻防的完整過程。

在套路中夾雜了很複雜的步法,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練習力量的運行,不過如果連起來當作應用技就不用這麼麻煩了,我們請絲柔小姐示範一下:

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

從閆芳再談凌空勁

最近本部落格的文章排名發生戲劇性的變化,【凌空勁】一文突然壓過【站樁】,成為週排行第一名,會發生這樣的事情,看來都是因為「閆芳(閻芳)」的事件造成的。引起爭議的影片是這一段:
一位出身於「經梧太極拳」的閆芳老師,在她的收徒會場中示範「凌空勁」,這一段影片經過新聞報導後,在網路上引起巨大的爭議。

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

左掤

在我們用「起勢」化解了對手的攻擊之後,緊接著的就是還擊的「左掤」

雖然就羅子的分類來說,「掤」並不含勁,其實並不適合作為還擊手段,而且從套路的連續意義來說,因為下一式是右手的「攬雀尾」,是針對另一個對手的交手動作,所以這一式理應與對手分個勝負了。羅子個人傾向將這一式當作「左挒」來解釋,視為打擊技,但為了配合其他的文獻,所以還是保留「左掤」這個名稱。

「左掤」的招式演示,請參考下列影片:

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

瀏覽數破萬誌慶!

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!開站兩年來,終於在今天(2012年8月25日)瀏覽數破萬!真的是非常高興!!

以下是部落格的統計圖表(點圖可放大):

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

起勢

太極拳的套路是由許多招式串連而成的,每一式至少代表一種應敵的方法,經過許多前輩的詮釋,每個招式的各個分解動作,都可能隱含特別的用法。不過羅子在此並不打算把所有的細節都一一條列出來,因為這樣過於繁鎖,反而讓大家沒辦法掌握招式的基本精神,還不如以單一的招意為主幹,日後行有餘力,再把其他用法慢慢補足。

此外,因為太極拳的特色就是「如長江大海,滔滔不絕也」,所以羅子之後會把可以串連在一起的招式,用獨立的文章和影片把它們連起來再次解說,這樣就可以兼顧單一招式的理解,以及連串招式的融會貫通。

由於羅子學習的套路是由宋志堅師祖編排的「易簡六十四式太極拳」,這一套拳路修改自鄭曼青祖師爺的「鄭子簡易三十七式太極拳」,原則上算是「楊氏一百零八式太極拳」的後傳,因為這些拳法的第一段大致相同,所以羅子就以這一段為主來製作影片。

OK,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第一式:「起勢」。

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

太極拳神話

太極拳,往往給人兩極化的印象,多數人認為太極拳是一種軟綿綿、給老人家做的柔軟體操;然而在另一個極端,則認為太極拳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夫,就像魔法一樣,具有神奇的力量。最近羅子讀了一本【太極拳往事】,主要記載了近代兩百年來太極拳的傳承和事蹟,當中有許多神奇的故事,羅子摘錄幾個比較特別的,和大家分享。

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

反擒拿手(總綱)

在前兩篇文章中介紹了「姆指切出法」「手腕轉出法」「撞擊抽出法」三種手腕的反擒拿技巧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實際試試看?實際試過的朋友可能會發現,嗯,這三招好像沒有說得那麼輕鬆?好像還是要花不少力氣?好像掙脫時會擰到皮膚很痛?好像有時可以有時不行?而且這些手法和太極拳有什麼關係?

有這些疑問就代表你試過了,非常好,這也是多數防身術的書籍較少提到的部份,接下來我們就分幾個層次來談談。

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

反擒拿手(二)

這一次,我們來談談另外兩種常用的掙脫手法,就是「手腕轉出法」和「撞擊抽出法」。

「手腕轉出法」,顧名思義,就是轉動自己的手腕來掙脫擒拿的方法,不過常常有人做不成功,因為當對手握力很大時,如果只是單純地轉動手腕,大概是轉不動的。這一招其實有個小秘訣,就是利用「偏壓」來產生「合流」的效果,這樣就可以把對手的手指轉開了。我們用圖片來說明一下:

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

反擒拿手(一)

對於防身術來說,最大的目標就是讓自己全身而退,因為最危險的狀況就是被壞人抓住,帶到他所掌握的地方,這會延長自己受到為害的時間,而且可能會讓壞人更加肆無忌憚,當年的白曉燕案就是一個很可怕的案例。此外,除了防身的實用目的之外,如何掙脫對方擒拿也是「以柔制剛」的一個良好範例,讓大家對於太極拳的精神可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,所以羅子在這裡花些篇幅,講解一下手部擒拿的破解方法。

要破解手部擒拿,就要先對手掌的抓握動作做一些分析,我們先看兩張錯誤的掙脫圖:

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

真空非虛空,真鬆非放鬆

在學習太極拳時,老師常常會提醒我們:「內心要空、身體要鬆」。一開始,羅子也是試著讓腦子一片空白,肌肉都不要出力,不過照著這個方法練習,在推手時總會後知後覺,雖然身體受到鬆柔效應的保護,並不致於受傷,不過身形總是會被對手破壞,處處受制。

有一天,羅子突然醒悟到,如果一個人只是放空放鬆,那麼和掛著的沙包有什麼不同?沙包當然比我還空還鬆,那麼沙包的太極拳豈不應該比我還厲害?想通之後不禁莞爾,這才了解到「空非虛空,鬆非放鬆」的道理。

我們先稍微談談神經和學習的關係,以下是一張神經細胞的圖片

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

轉體功

在利用縱向的「甩手功」活化脊椎之後,接著我們再利用「轉體功」來活化軀幹的肌肉。

「轉體功」在某些傳承中稱作「熊經」,我們可以先看看他們的影片:
傳說這個動作來自華陀「五禽戲」,看起來像不像一隻熊在搖來搖去?

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

甩手功

「站樁」是一個靜態的動作,練習的目的是感受全身重量的分配,並且調整儀態,以善用骨骼的支撐力。但是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姿勢,可能會讓循環變慢造成身上的瘀積,或是受力不均衡而使得組織受傷。因此羅子並不主張站樁一次練太久,而是在幾分鐘的站樁之後,再加上動態的「甩手功」來活化全身的關節。

台灣最大力推動甩手功的老師當推梅門的李鳳山師父,我們可以參照梅門的網頁,不過羅子在這裡提到的「甩手功」是「站樁」的延伸,目的是在動態的狀況下體會身體各部份的運動力學,然後調整全身肌肉的彈性,讓它們能夠協同運作,最終達到「一動無有不動」的境界,所以雖然外形上與梅門的「平甩功」相似,但是內涵卻有相當的差異,希望各位朋友有所了解。

我們先來看一下示範的影片:

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

站樁(完)

順著胸椎向上延伸就到了頸椎,在這裡我們會用到「頂勁」的要領:
「頂勁」並不是用力把脖子往上頂,只是把頸椎儘可能豎直而已,就像我們用手指轉籃球,重點是維持前後左右的平衡,而不是把手指往上戳。頸椎事實上會稍微往前傾,結構使然,不可避免,我們不需要將它拉到垂直,而只要像影片一樣,把頭往前後左右點一下,找出正中央的平衡點,然後把頭放在這個位置上就行了。當頭放在這個平衡點上時,我們會感覺到頸椎的支撐力好像直衝頭頂,脖子的肌肉好像都不需要用力,這就是所謂的「頭頂懸」了。

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

站樁(背)

在談完腰部和腿部之後,站樁最重要的支撐架構就建立完成了,接著我們把這個支撐力往上延伸。

在腰椎以上,側面長出肋骨的脊椎骨稱作胸椎,如圖紅圈處:

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

站樁(腿)

上半身的體重會全部集中到骨盆,然後傳給雙腿。雙腿是最重要的運動器官,能夠輕易地推動整個身體,為了讓走路和跑步更有效率,因此在腿部有一些特別的設計。

首先我們來看看腿部的結構和活動範圍:

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

站樁(腰)

從本篇開始,我們將之前的【站樁】分幾次講解,希望能用最簡單、最直覺的方式呈現給大家。今天就讓我們揭曉謎底,絲柔小姐的特異功能就是「晶透肌膚」,讓大家可以直接看到身體的輪廓和骨骼的位置,各位就可以照著畫面所示,在自己身上摸摸找找,以調整自己的姿勢。

在整個「站樁」動作中,最重要的就是腰部了,因為腰椎獨自支撐上半身,並沒有任何輔助的骨頭幫忙,然而又因為它分成一節一節的,所以一不小心受到橫向的力,就會受傷了。

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

介紹絲柔小姐

從本實驗室開站以來,最多人閱覽的文章就是【站樁】了,當初在寫作時,為了追求描述的精確,所以盡可能用解剖學名詞,配合物理原理加以說明,不過也有很多朋友告訴我,解說是很清楚了,可是「看不懂」,嗯……。

好吧,還好現在電腦3D繪圖已經相當進步,所以羅子可以試著用圖像的方法來表現文章的內容,為了這個目的,羅子介紹這位「絲柔」小姐(也可以叫她小柔):

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

教育該教些什麼?

最近的新聞為了十二年國教吵得沸沸揚揚,很多家長關心自己孩子的升學問題,生怕小孩在新制度之下受到影響。在這裡羅子有一點不同的想法,就藉著這個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羅子認為制度不是問題,問題是我們要教給小孩什麼。

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

隨著年紀漸長...

隨著年紀漸長,我們的人生經驗漸漸地累積,也許事業有成,也許家庭美滿,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經歷,全都是獨一無二的,也都值得祝福。

在這一切的幸福背後,都有著「身體健康」這個隱形因素在支撐著。羅子由於幼年體弱,經常感冒又氣喘的,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,沒有享受充滿朝氣和陽光的童年,但是這也讓羅子很早就體會到久病的苦難,以及健康的重要。

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

我要打十個

先強調一下,羅子沒有天真到以為自己可以一次對付十個人,所以各位不用來試了。

「我要打十個」這句台詞,是在【葉問】這部電影中,為了顯示葉問的正義感,在心情激動下說出的話。實際上,葉問大師有沒有說過這麼大膽的話是有問題的,然而這句話卻隨著電影傳播,變成一種口頭禪。

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

截拳道

截拳道(Jeet Kuen Do),是由功夫巨星李小龍(Bruce Lee,1940年11月27日-1973年7月20日)所開創的武術理念。為什麼叫作「截拳」?【維基百科】中可以找到一段很好的說法:

「李小龍認為,一個人攻擊另一個人,就必然地得向對方移動,而這就必然地給了對方截擊他的機會。」

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

凌空勁

「凌空勁」,指的是不用接觸,就能打擊目標的功夫。剛好在Discovery頻道的【超能力特搜】中也介紹了一位Tom Cameron先生,號稱「人體電擊槍」,表示除了能用點穴讓對手癱軟無力之外,還可以用「氣」隔空阻止壯漢的攻擊,並隔空打倒他。影片如下:
(由於YouTube已移除原Discovery影片,今改採另一新聞採訪)

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

隔山打牛

在武術界中有兩個傳奇,一個是「隔山打牛」,另一個是「凌空勁」(什麼?不是還有「御劍飛行」嗎?抱歉,那是「仙術」而不是「武術」,請恕羅子沒能力討論)。雖然這兩招好像差不多,不過羅子還是把它們稍微區分一下,「隔山打牛」我們看作通過物體傳遞力量來打擊後方物體的招式,而「凌空勁」就是不用透過介質傳導,即可打擊遠方物體的招式。我們今天先來談談「隔山打牛」,「凌空勁」就留待下次再聊。

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

擊破

許多武術都使用「擊破」來驗證功力的深淺,一般來說,就是拿一疊磚塊、瓦片、木板或冰塊等硬物為目標,徒手將它們打破。羅子在網上找到【時間分解】節目中的片段,可以用慢動作來欣賞功夫高手的表演:

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

瓶底爆破

在羅子小的時候,也著迷於武俠電影,當時的電影不像現在,動不動就劍氣掌風的,而是實實在在的拳來腳往,雖然招式中總有不自然的停頓,就像專門給人看清楚Pose一樣,不過現在再回味,也實在樸拙得可愛。

羅子在看1982年的【霍元甲】時,震驚於霍爸爸的「霍家內功拳」,可以把一個雞蛋裝在玻璃瓶裡,然後一拍瓶口,就把蛋打爆(請參考:【霍元甲】,2分50秒處),現在想想,應該是電影特效吧,雖然羅子看不出機關在哪裡,總之不可能是真功夫。

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

鐵喉功

上次寫了【鐵肚皮功】之後,好像有很多朋友有興趣,羅子就再接再勵,把一些常見的武術表演和內藏的秘密,就羅子所知,都一件件拿出來聊聊。

今天我們談的是「鐵喉功」。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表演,就是一名功夫高手,宣稱自己練到刀槍不入,可以拿一把長槍抵住喉嚨,然後往前一頂,就把槍桿頂彎,甚至斷掉。當然有些表演用的槍是有問題的,不過,羅子知道,即使槍沒有問題,也一樣可以表演,羅子自己拍了一個縮小版,給大家看看娛樂娛樂。

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

鐵肚皮功

有一段時間沒有來聊聊太極拳了,不過因為上次談到了【呼吸】,最近Discovery頻道又有一個系列節目叫作【超能力特搜(Stan Lee's Superhumans)】,剛好提到了一位超人,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談談護身氣功。

好的,我們來看「人體減速檔(Human Speed Bump)」,以下為You Tube上的影片片段:

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

慕尼黑之旅

啊!兩週沒有更新部落格,因為羅子去了趟德國慕尼黑訪友。當時歐洲大風雪,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很不便的,不過對羅子來說,從小就沒有看過下雪,這一趟倒讓我過足了玩雪的癮。
 

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

呼吸

在許多氣功或太極拳的文獻中,都把呼吸法當作練「氣」的方法,以羅子自身的體會和學習經歷來說,「呼吸」與「真氣」之間的關聯性不大,不依靠呼吸法也可以培養真氣,不過呼吸法確實是鍛鍊內臟,強化內臟健康的好方法,我們就利用這篇文章來談一談。

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

十三勢 定

太極拳的「定」,就外形來說,就是靜止不動的樣子,一般解釋成具有穩固的「站樁」功力,別人推之不倒,之後再以此為基礎,發展其他的招式,才能練出各招應有的威力。狹義來說確實是如此,不過依照這樣的說法,「定」式應該寫在十三勢之首,如今寫在最後,就讓人有一種「總結」的感覺。總結什麼?就讓我們好好看看:

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
十三勢 顧盼

按照一般的說法,太極拳的「顧盼」,指的是往左往右的動作,顯然它的詞源是「左顧右盼」,所以將「顧」與「左」連結,而將「盼」與「右」連結起來,不過,「顧」與「盼」這兩個字明顯地是「看」的意思,「左顧右盼」則是轉頭往左右看的意思,在太極拳中,為什麼沒事會往兩邊看?莫非是為了鍛鍊道德修養,所以「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」(註)?

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

十三勢 進退

在太極拳十三勢中,「進退顧盼」代表「前後左右」四個方向的移動,不過如果再看得仔細點,就會發現「進退」和「顧盼」的意義不同,當中有點玄機,我們先賣一下關子,到討論「顧盼」時,再提出來和「進退」比較一下,我們這次就純粹談談「進退」。

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

十三勢 肘靠

「肘」就是用手肘攻擊,而「靠」則指用肩膀攻擊,意思十分明顯。這兩式與前六式有意義上的不同,老實說羅子並不認為「肘靠」可以與「掤履擠按採挒」並列為「八卦」,至於為什麼這樣講,我們先來看看【太極八法秘訣】中,有關於「肘靠」的說明:

「肘勁義何解?方法有五行,陰陽分上下,虛實須辨清。連環勢莫擋,開花捶更凶!六勁融通後,運用始無窮。」

「靠勁義何解?其法分肩背,斜飛勢用肩,肩中還有背。一旦得機勢,轟然如搗碓,仔細維重心,失中徒無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