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

十三勢 進退

在太極拳十三勢中,「進退顧盼」代表「前後左右」四個方向的移動,不過如果再看得仔細點,就會發現「進退」和「顧盼」的意義不同,當中有點玄機,我們先賣一下關子,到討論「顧盼」時,再提出來和「進退」比較一下,我們這次就純粹談談「進退」。

那為什麼羅子把「進退」合併起來探討呢?太極拳十三勢中,「進」與「退」不是各佔一式嗎?在這裡羅子有一些解釋:

  1. 「進」與「退」對太極拳來說,肌肉的運用方法完全相同,只是操作程序相反而已,分成兩篇文章討論的話,重複性會太高,所以合併起來比較節省篇幅。
  2. 在太極拳套路中,我們身體的正面常常與行進方向不同,例如「提手上勢」身體就是左右斜45度的身形,而「靠」則根本是側面行進的身形,完全的「進」與完全的「退」其實很少見。
所以羅子乾脆把「進退」統一起來,用「平移」來代表所有方向的移動。你也許認為這樣會佔了「顧盼」的戲份,不過不用擔心,因為之前提到的「玄機」,讓「顧盼」完全變成另一回事,所以我們按照「平移」的定義討論下去就可以了。

所謂的「平移」,就是重心往水平方向移動,所有的武術都有這樣的步法,不過太極拳的要求相當不同,因為一般武術的設計原理,是為了讓強壯的人發揮既有體能,所以追求速度和力量,但是太極拳是設計給體能較差的人,第一用來強健身體,第二學習避免受傷,先追求延年益壽,行有餘力才來追求技擊上的成就,所以太極拳的步法重視小範圍的穩定和靈巧,不重視長距離的快速移動,並且反而認為長距離的快速移動破綻很大,一但遭到借力,就會讓自己受到嚴重的傷害。

那麼所謂的「小範圍」到底有多小呢?羅子認為就是在單腳獨立的狀況下,另一隻腳可以碰到地的範圍,當然因為兩腳一樣長,所以如果獨立腳完全站直,另一隻腳就幾乎沒有自由度可言,所以一般來說,獨立腳要稍微彎曲,膝蓋不要超過腳趾尖,這時另一隻腳在地上劃出的範圍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小範圍」。

在這個「小範圍」內,我們可以確實地做到「有控制的重心轉換」。舉例來說,一開始我們的重心100%在左腳,右腳輕放在右前方,然後我們將重心從左腳移動到右腳,等到重心100%放在右腳時,就可以把左腳提起來放到左前方,之後重複相同的動作就可以步行了(參【行功】)。利用這樣的步行方式,我們的重心就永遠在控制之下,當重心移動到一半,發現狀況不對時,立刻就可以撤退或改變行進路線,反觀其他高速的步法,在重心轉換間常常都有一段「滯空期」,在滯空期間雖然移動速度很快,不過這時完全無法改變行進方向,而讓對手可以預測之後的落點來加以狙擊。

為了避免滯空,太極拳的步法要求水平地推動身體,在行進間不要造成重心的上下起伏,腳底也不要產生用力的踩踏動作,移動的推進力完全由穩定的「摩擦力」提供,只要身體重心沒有產生上下起伏,腳下的摩擦力就永遠維持在「體重 x 靜摩擦係數」的水準,不會有歸零的時候。如果用力踩踏地面,雖然在重心上昇期間會得到更大的摩擦推力,可是當重心下落時,摩擦力會瞬間歸零,而失去控制能力(參【根力及極限】)。

一般人在走路時,重心會自然地上下起伏,因此我們練習太極拳時,要改掉這個缺點。如何改掉這個缺點呢?就是依靠「沉」的感覺。所謂的「沉」就是感受到體重的感覺,如果我們把重心抬高了,因為這時身體感受的重量是地心引力加上向上的加速度,所以會感覺到特別重,而之後重心落下了,我們反而會感覺到無重力狀態,整個過程有點像是挑著扁擔的彈跳感。我們要求整個過程中都要感受到一致的重量感,不要有重量變化或彈跳的感覺。

最後我們要放鬆腳踝和腳板的肌肉,讓腳在支撐體重時是自然地攤平在地上的,而不要讓重量集中在腳尖或腳跟。某些武術會刻意將體重集中在腳尖,以增加向前彈跳的衝力,不過太極拳不追求這個,而以細緻的控制力為主,所以將重心放在腳的中央略為靠前的部份(俗稱的「湧泉」),所謂的「足心塌地」「支撐八面」,就是重心放在腳的中心,因此腳弓有一點向下壓的感覺,並且在往各個方向推動時,腳掌各方向都可以感受到一致的支撐力,不會有某個方向無法出力的感覺。

要練習「進退」的功夫,除了先前提到的「行功」之外,我們還可以練練「米字步」,指的是從「米」字的中心開始,向前後左右以及斜方向移動的步法。一開始兩腳併攏,然後將重心放在一隻腳上,另一隻腳踏出去,之後轉移重心,再將原重心腳拉回來併攏,週而復始。大致上向右側的移動都踏出右腳,往左側的移動都踏左腳,往前往後則不拘,兩腳都練練也好。這個練習可以讓你的重心平順地移轉,也可以練習連續的行進,最後將這個感覺帶入套路中,就能體會到太極拳的綿綿無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