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

內觀(二) 苦和離苦

當年釋迦牟尼佛因為察覺世上有生老病死的苦惱,所以出家尋求離苦得樂的方法,而「內觀法」就是他得到的結論(註1)。不過,在我們討論內觀法的理論之前,先了解佛所謂的「苦」是什麼,之後才有辦法討論怎麼「離苦」。

佛說世上有八種苦惱

  1. 生苦
  2. 老苦
  3. 病苦
  4. 死苦
  5. 愛別離苦:喜歡的人事物離開、損毀或死亡所產生的痛苦。
  6. 怨憎會苦:碰到討厭的人事物所產生的痛苦。
  7. 求不得苦:追求想要的人事物卻得不到的痛苦。
  8. 五陰熾盛苦
看起來有很多條,好像人生真的要完蛋了!不過羅子討厭複雜的事情,我們可以稍微整理一下:

生老病死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求道的起因,也十分顯而易見,人人都會碰到,但是如果把另外三苦「愛別離」、「怨憎會」、「求不得」稍微廣義一點解釋,我們可以把「老病死」三苦視為「健康、愛人的別離」,「病痛、老弱的相會」,和「青春的求不得」。至於「生苦」,一般的說法是胎兒時期發生的痛苦,不過大家都不記得了,所以羅子又再度採取務實的態度,既然不記得就先暫時擱置,等到哪天修到能回憶過往時(註2),再更進一步探討。

「五陰」指的是
「色受想行識」,在其他經典中可能寫作「五蘊」,描述人類意識運作的步驟,當然「苦」就是意識運作之後的產物,所以五陰熾盛」指的是人性自然會產生痛苦。因為它是痛苦產生的過程所以羅子就把它和其他的「苦」合併,不視為獨立的一種痛苦。

整理到最後,剩下的就是「愛別離」、「怨憎會」、「求不得」三種痛苦元素,把它們畫在時間軸上,就會看到這樣的結果: 

黃色笑臉代表好事情發生,紅色哭臉代表壞事情發生,於是我們就看出來,在追求好事到實現之前,心裡會感受到「求不得苦」;在好事結束後,又會感受到「愛別離苦」;最後,碰到壞事當然苦,自然有「怨憎會苦」。人生一切都是苦,即使偶有樂事也不過是苦的前奏,實在是苦海無邊、苦不堪言。

可是這張圖看著看著,卻讓羅子看出了破綻,我們再重新標示一次:

 
當好事發生的時候,我們當然會感到快樂,因此有「喜相逢樂」;在壞事發生之前,我們慶幸無災無難,應該感到「無災殃樂」;在壞事過去、苦盡甘來之後,我們如釋重負,於是「雨過晴樂」油然而生。這真是極度樂觀的心態,即使遇到壞事,也不過是人生的調味料,最終人生都只有「樂」而沒有「苦」。

到底哪個才是對的?


在這兩張圖中,「喜相逢樂」和「怨憎會苦」這兩者似乎是比較確定的,因為確實有好事和壞事發生,但是除此之外,在無事發生的時候,這段時間就會產生矛盾: 

到底要算是苦還是樂呢?

而生命中的事件總是不斷發生,就算是好壞事本身,它們也是互相錯雜的,如果是這樣: 

在每一刻都算出它的苦樂嗎?

事實上,每一刻都有無數的事件正在發生:

這樣你真的能分清楚現在的苦樂嗎?

這時就會發現,每一刻到底是苦是樂,似乎並不那麼確定,完全由你的心態決定,在認清這個事實之後,我們應該感到輕鬆了,原來只要改變認知,就可以離苦得樂。


可是事情好像又沒這麼簡單。


舉例來說,現在你正在享用美食,理應感受到「喜相逢樂」,但是有個案子搞砸了,明天少不得要被臭罵一頓,因此又感受到「怨憎會苦」。


這時你會覺得「快樂」?「痛苦」?還是「持平」呢?


我想多數人都會食不知味,還是痛苦的居多吧。


很不幸,這是人類的天性,而且這可能還是生物性


從生物的角度來看,好事多半和延續生命有關,壞事多半和生命的終止有關。當我們享用美食,一時會有飽腹的滿足感,可是明天還是會餓,為了維持生命,必須繼續覓食,所以快樂容易忘,促使我們不斷地追求。當我們受傷或生病了,如果一次沒處理好,可能當場就丟了性命,當然也就不用擔心明天的晚餐了,所以痛苦永留存,我們總是惦記著它。所以我們天生對於痛苦的感受會強於對快樂的感受,某種程度上,我們都是比較悲觀的。


到這裡,我們發現佛祖說的好像有道理,因為受到生物性影響,人生當中痛苦的事似乎就是比較多;但是又發現只要調整內心的認知,即使現況沒有任何改變,我們只是公平地看待人生大小事,痛苦自然就會減少。這個離苦得樂的方法,就是「內觀」(註3)。


理論上如此,可是理解不代表做得到,為了要達到這個境界,我們還要更深入剖析內心的運作狀況,看看要如何才能調伏內心的野獸(生物性)。(待續)


註1:內觀學派認為佛祖只有教內觀法,其他說法都是內觀的註解或開導。當然世上佛學有非常多支派,我們暫時先凝聚焦點。

註2:「回憶過往」可能包含前世的記憶,也就是所謂的「宿命通」,羅子本人還沒到達這個境界,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【前世今生】這本書,或是【露西】這部電影。
註3:內觀學派認為離苦得樂的原理還要更深入,但是羅子依個人的理解,先從這個地方開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