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

什麼是「膏肓」?(下)

【黃帝內經】是最古老的中醫書,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,相傳是黃帝與岐伯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,但一般認為本書成於戰國時期,也可能並非一人一時之作。

我們把【黃帝內經】中有「肓」字的段落全部引出來:

【黃帝內經.素問.腹中論】【黃帝內經.素問.奇病論】
「帝曰: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,環齊而痛,是為何病。歧伯曰: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之原在齊下,故環齊而痛也。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濇之病。」

【黃帝內經.素問.痺論】
「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閒,熏於膜,散於胸腹,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」

【黃帝內經.素問.刺禁論】
「黃帝問曰:願聞禁數。歧伯對曰:藏有要害,不可不察,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,心部於表,腎治於裏,脾為之使,胃為之巿。鬲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,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」

【黃帝內經.靈樞.九鍼十二原】
之原,出於鳩尾,鳩尾一。之原,出於脖胦,脖胦一。」

【黃帝內經.靈樞.四時氣】
「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。邪在大腸,刺之原,巨虛上廉、三里。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。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于脊,貫肝肺,絡心系。氣盛則厥逆,上衝腸胃,燻肝,散于,結于臍,故取之原以散之,刺太陰以予之,取厥陰以下之,取巨虛下廉以去之,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。」

【黃帝內經.靈樞.脹論】
「黃帝問於歧伯曰:脹論言無問虛實,工在疾寫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今有其三而不下者,其過焉在?歧伯對曰:此言陷於肉,而中氣穴者也。不中氣穴,則氣內閉,鍼不陷,則氣不行,上越中肉,則衛氣相亂,陰陽相逐。」

OK,就這些。不過我們要先了解一下【黃帝內經】的結構,它的上半部稱作【素問】,下半部稱作【靈樞】,又稱為【針經】。【素問】主要談病理,【靈樞】主要談療法,不過兩本書的切入點似乎不太一致,所以也讓人認為它們並非一人一時之作。

由於我們並不知道「肓」的位置,所以得藉由其他已知的器官來定位:

【素問.痺論】中,因為把「肓」和「膜」兩字相連,形成同一個名詞「肓膜」,所以這兩者的意義可能很接近,又由於它可以位於「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」,又可以「散於胸腹」,所以羅子據此認為:「肓」就是一種「膜」,而且在身上分佈範圍非常廣,包含但並不專指「橫膈」。

【素問.腹中論】【素問.奇病論】中提道,「肓之原在齊下」,這裡的「齊」字和現代的「臍」字應該同義,而「原」在此應作「高平」之意,又原文來自【腹中論】,所以指的是肚子裡面的事情,因此,整句應該解釋成:在肚臍下面,有一片平坦的東西,叫作「肓」。

同時,文中提到一種病,叫作「伏梁」,這種病「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環齊而痛也」,所以加上以上的說法,就令羅子立刻聯想到一種現代病名:「腹膜炎」。內臟發炎穿孔就可能引發腹膜炎,常見的原因就是盲腸炎或闌尾炎,之後就可能「溢於大腸」,引發腹膜炎而劇烈腹痛(環齊而病)。腹膜炎在現代仍然很可能致命!在當年沒有抗生素的時代,可能就真的無藥可救!

所以我們現在有了一個「病入膏肓」的候選人了,那就是「腹膜炎」!

可是,它和「膏」有什麼關係?

我想一般人可能沒看過腹膜,但應該吃過豬腹膜,那就是台語講的「網西」
在餐桌上通常長這樣:
對了!就是炸蝦捲的外皮!現代常常用麵粉皮代替,不過傳統的做法,應該是用「豬腹膜」包起來的!

大家都有看到腹膜上白白的就是油脂,也就是所謂的「膏」,我們在吃炸蝦捲時那種香酥多汁的滋味,就是來自於那層融化的油脂!

我們如果再深入考究台語「網西」的發音,從【說文解字】

肓:心上鬲下也。从肉亡聲。

也就是「肓」的原音應該和「亡」字一樣,以台語來說,就會發現它和「網」字相似。然後「西」呢?因為按照片來看,豬腹膜看起來是白色半透明的,和「紗」布很像,對了!就是「紗」字!而且發音也一樣!所以羅子認為,「網西」如果寫作「肓紗」,應該會更精確,這一點就給大家參考看看囉!

好啦!這就是羅子考據後得到的「病入膏肓」的解釋,希望大家瞭解。如果肩胛痛起來的話,請記得按摩按摩,轉轉肩膀運動一下,放鬆即可,不用擔心是不是無藥可救了。不過如果肚子痛的話,要立刻看醫生唷!因為這才可能真的是「病入膏肓」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