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預約

【太極與氣養生班】第十四期報名
報名開跑,
2019年1月17日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參加,一起來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奧秘,養生防身與健身!請點【報名連結】
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什麼是「膏肓」?(中)

上次提到現代人認知的「膏肓」,事實上是所謂的「膏肓穴」,而「膏肓痛」,也常常被人想成是「病入膏肓」。不過如果我們把背部經絡圖完整地顯示出來,我想大家的看法就會改變了:
紅色方塊包圍的地方,大致包含了一般人所謂「膏肓痛」的區域,位於肩胛骨內側,主要對應的肌肉應該是「菱形肌(Rhomboideus)」。有些人以為是「斜方肌(Trapezius)」,這兩塊肌肉位置差不多,但菱形肌是深層肌肉,表面被斜方肌覆蓋。就「膏肓痛」的位置來說,因為比較深,所以多半是菱形肌的疼痛,比較不可能是斜方肌的疼痛。

在我們知道疼痛發生的位置之後,就會發現在這個範圍中有許多的穴道:膀胱經內線的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,膀胱經外線的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,還有督脈的身柱、神道、靈台、至陽,左右相加共有24個穴道,還不提小腸經位於肩胛骨後的穴道。在這當中,既看不出「膏肓穴」有什麼代表性,也不是疼痛區的中心,反而解剖學上的「菱形肌」比較能代表這個區塊的疼痛。

因此,羅子把這個區塊的疼痛,純粹看作是肌肉疼痛,只要把肌肉放鬆也就可以了,不用拿「病入膏肓」來嚇自己!

不過,到底什麼是「膏肓」呢?我們先列出另外兩份最常見的解說文獻:

【東漢.許慎.說文解字】
「肓,心上鬲下也。从肉亡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病在肓之下。”」

【清.段玉裁.說文解字注】
「心下鬲上也。下上各本互譌。篇、韵同。今依左傳音義正。左傳。疾不可爲也。在肓之上。膏之下。賈逵、杜預皆曰。肓、鬲也。心下爲膏。按鄭駁異義云。肺也、心也、肝也俱在鬲上。賈侍中說肓、鬲也。統言之。許云鬲上爲肓者、析言之。鬲上肓。肓上膏。膏上心。今本作心上鬲下則不可通矣。素問曰。肓之原在䐡下。釋名曰。膈、塞也。塞上下、使氣與榖不相亂也。」

這些解釋也形成現代字典的說法:

【重編國語辭典】
「人體心臟下﹑橫膈膜上的部位,古代認為是藥力無法到達的地方。如:『病入膏肓』。左傳˙成公十年:『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。』晉書˙卷五十六˙孫楚傳:『夫療膏肓之疾者,必進苦口之藥。』」

【漢典】
「中医指心下膈上的部位:膏~(中国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“膏”,心脏和膈膜之间为“肓”,认为“膏肓”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,所以“病入~~”是指病重到无法医治了)。」

一般會說「膏肓」是「心下膈上」的位置,理由是從【說文解字注】中出現:「鬲上肓。肓上膏。膏上心」,不過,如果各位發揮「大家來找碴」的功力,就會發現【說文解字】本文寫的是「心上鬲下」!上下完全顛倒!

當然羅子佩服那麼多人對這個主題的鑽研,不過,因為過去人認為知識份子就一定要「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」,造成專業分工不細密,所以導致文人跑去解釋醫學(而且其實醫學也一直不是顯學),羅子對這個解釋抱持很大的懷疑!不論我們把「膏肓」當作「心上膈下」還是「心下膈上」,最大的問題,就是把「膏」硬是與「心臟」扯在一起!

「民脂民膏」的說法,我們很確定「膏」就是「脂肪」的意思,但是因為心臟被脂肪包住,就說中醫的「膏」專指心臟外面的脂肪,可能就不夠嚴謹了(尤其同文說「肺心肝俱在鬲上」,完全自打嘴巴)。

在這一段推論中,由於「心」完全沒有出處,所以羅子猜測最初定位的標準可能來自於賈逵杜預(這兩位又是軍政人士,不是名醫)說「肓、鬲也」,因此所有學者都在「鬲」上打轉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「鬲」被指定為「橫膈膜」,所以就在「橫膈膜」附近找「膏」,最後總算找到離橫膈最近的膏就包在心外,又由於心臟疾病很可能致命,還在「膏肓穴」附近,所以就高高興興地把這裡當作「膏肓」了。

不過很可惜,中國最早的醫書【黃帝內經】,並不是這樣寫的。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